一条龙优质教育
资源共享平台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

这种父母经常性冷嘲热讽的行为,我们可称为“家庭冷暴力”或“家庭精神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一般分为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身体暴力(热暴力)不在这次讨论范畴,而家庭精神暴力是父母实施的经常性的伤害子女人格尊严的行为,分为情感虐待和语言暴力,情感上的虐待通常表现为父母的态度冷漠,缺乏与子女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严重时子女在家庭生活时会产生严重窒息感。对家庭成员语言上的虐待则是精神暴力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例如,冷嘲热讽子女的缺点和失败,用言语伤害、打击子女的自尊等,子女常常在心理上感到痛苦或伤害。

但我们要将这种“精神暴力”和“批评教育”区别开。批评教育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林崇德说过:“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包含着爱。”从我的教育教学经历来看,过分温和会有失教育者的威严,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无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伪教育。但是,批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孩子在思想上的变化,使孩子能够端正态度,提高思想认识,从而避免犯错。这样的批评一般具备就事论事、具有合理性、公正性的特点,而且,艺术性的批评更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当然这需要父母高超和耐心的教育智慧。相比之下,“语言暴力”则是父母以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不足或错误为突破口而实施的个人的情感宣泄,这与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背道而驰。家长的侮辱和谩骂只能使处于成长期的的少年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压抑感,叛逆感。因此,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效果作用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能区分这两者,“有多少罪恶是以爱之名”。

家庭身体暴力是显性的暴力,而家庭精神暴力则属于隐性暴力,伤害强度大,或者持续的时间长,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一点在你叙述中已经有所体现。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徐景:“学生何以成暴君”,载《齐鲁晚报》2004 年 3 月 23 日)。

缺陷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以孩子为话题中心的家庭语言暴力发生时,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会吸收来自家庭成员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影响了孩子最初对自我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判断,从而心理上趋向于这种消极的评价。孩子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以后,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人群前容易感到自卑或耻辱,导致抑郁挫折的悲观情绪。

一个人被打上标签之后主要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烙印的产生,二是自我形象的修正。当标签在孩子的内心被被动认可以后,他就会在内心里把这种标签和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被认可和接受联系起来,而且视这种标签为自我价值的显著特征,对孩子来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以及自我认知的不全面使其成为受害者,当没有外界强有力的矫正因素的情况下,少年自我引导力量匮乏,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渴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家庭冷暴力的环境却为他们带来了扭曲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模式,一方面渴求被认同,一方面又不断负面强化标签,这种矛盾极其导致青少年产生嫉妒、愤怒、怨恨等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易成长为人格不健全的人。

至于为何有的父母会采用“精神暴力”来教育小孩,有着复杂的成因:

就个人层面而言,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父母更容易采用这种教育模式,他们有的自幼也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即使在成年后,他们对自身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当有的人因客观因素而限制自己理想发展的压制,比其他父母具有更高的期待和更少的耐心。

另一方面,传统家长的权威性并没有在当今社会得到消解。儿女的不顺从容易产生不孝等评价。而且家庭冷暴力与家庭成员的社会压力相关。当你成为大人后,你会发现,父母不仅仅是父母,他们还是职员(教师),还是丈夫妻子,还是儿子媳妇,还是别人口里的好同事好上司(好老师),尤其面临经济条件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家庭的变故、夫妻矛盾等等时,他们更容易选择精神暴力作为情感压力的宣泄口。所以,父母压力的合理释放和调节,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

从我个人经历而言,还想补充一点,为人父母最困难的一点,如何成为好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个人探索,而错误的经验有时会强化错误的教育模式。例如你父母如果在苛刻的教育环境长大而有所成就,那么他很容易认同这样的。我有一个成绩极为优异的女学生,经常挨打,原因很简单,她亲姐姐也是这样被打着考进北大的,所以无论怎样和家长沟通,都无法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这真是一种悲哀。

至于你所问的,如何避免这种桎梏,我们要明白,改变父母,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我们永远不能低估成年人的固执,尤其是作为权力下层(孩子)对他们提出建议时,只有民主型的家长才会顺利接受,非常遗憾的是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父母并非如此。还有的就是当你出现很大问题时,或许你的父母会有所警醒,但那个时候为时晚矣,所以就成本和成效而言此路不通。

我能告诉你的,唯一能脱离父母给你的枷锁的方法,就是尽快成为一个心智成熟,能依靠自己强大内心消解父母教育负面影响的人。了解这是他们行为的不当,体谅他们的不容易,改变不了就漠视它们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你非常类似,我印象里基本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正面评价,我拼命努力即使考到第一也只会得到你千万不要骄傲,考到第二就是你看看你离第一名差距有多大,手工做不好就会被斥责笨手笨脚怎么生了你这个笨孩子等等,所以,我曾是一个自卑,很喜欢讨好别人,性格隐性暴力,容易嫉妒别人的人。但幸好读了一点书,有了一点点阅历,努力将自己雕刻成另外一个样子,虽然有时候这些负面的性格在逆境时会冒出头来,但基本上我现在是一个温和,宽容,性格开朗,容易满足,爱笑,懂得欣赏的人。

《犯罪心理》里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被虐者,长大后,或成为施虐者,或成为抓这种人的人。

与君共勉。

你所描述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家庭中并不少见,这与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缺少人际边界有关,即人与人之间非常紧密的共生在一起,这就缺少了家庭成员对于每一个独立个体权力的尊重,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处置权,就像是对待他自己的一条胳膊一条腿,孩子成为父母身体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这种关系模式下,父母会认为自己有权力这样做,而不会感受到这实际上是在侵犯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空间。但这样的关系模式是非常有害的,会造成两代人双方的痛苦。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会赋予父母非常大的权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拥有者,孩子需要顺从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独立的思考与父母的想法差异太大时,孩子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孝”。孝字其实最早的含义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但是后来被统治阶级用来训练“顺民”,孩子从一出生就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就会被道德审判,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性顺从的人。对统治阶级来讲,对孝的倡导带来了统治的轻松,但是从人性上来讲,顺的结果是使国民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进而层层衰落。而现代社会信息透明度明显增加,一些多元文化不可避免的进入到现代人的头脑中来,这里面有些信息是与我们大的文化背景相冲突的,这个冲突同样会表现在两代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处理方式中来。而对于上一代人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更缺少独立的空间,所以他们成长过程中习惯了“顺从“,现在他们做了父母,也会习惯以曾经被父母约束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孩子与他们相比,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必然会带给这一代父母更多的冲击,冲击越大,他们就会越期待夺回掌控权,从而确保自己内心的安全体验,确保在感觉上是对孩子有掌控感的。

当父母对孩子冷嘲热讽时,其实也是潜意识中他们在试图削弱孩子逐渐独立的部分,从而保证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结。在中国独生子女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孩子所承载的来自父母的期待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得多,父母对孩子期待的越多,带给孩子的压力也越大,父母的恐惧也会越强烈:首先是越少越怕失去,对于这唯一的一个孩子,有一天他长大了,父母就要重回空巢状态,这对于之前几十年一直把照顾孩子当成事业来做的父母来说,孩子越大,也意味着他们离”失业“越近。为了抵御无人可照顾的无用感,父母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去贬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孩子的独立,从而保证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照顾之下,也就保证了父母的价值感。其次是父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压力会让父母对于有足够的竞争力有强烈渴求,而当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受挫的时候,他们就会本能的将期待放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孩子更有能力,这样就不必重复他们所感受到的艰难。实际上这是他们将自己身上无力的部分投射给了孩子,他们担心孩子能力不足其实是来自他们对自己的不认可,这样,当他们责备孩子不够好时,孩子就担负起了那个”不好“,这样,父母就不必去面对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实际成为了家庭中的替罪羊,为整个家庭担负起”不好“的责任,从而其他人成为好的,尤其对于不健康自恋的父母,他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补偿自己脆弱的自恋。

其实,每一个可能伤害孩子的父母,都曾经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当他们成长中的伤口没有修复时,他们就会用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学会更健康的方式。所以,当你的父母对你挑剔责备时,也意味着他们内心缺少更健康安全的体验。他们不能夸奖你,可能是因为他们也从小没有被夸奖过的体验。而且,夸奖别人,意味着有能力感受到别人是好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当感受别人好的时候,就会将自己感觉为不好的,所以,夸奖别人实际上需要非常好的心理功能才可以做得到。虽然实际上,当我们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别人时,并不会减少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也不代表我们比别人差,但生活中非常多的人是没有能力去欣赏他人的,发自内心的欣赏他人,来自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信任与接纳,而这些能力,来自我们成长中曾被很好的对待。当我们对自己没有那么多接纳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去与别人对比和竞争,我们会害怕竞争失败,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因为幻想中更好的人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被爱,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成为最被爱的那个孩子。所以,欣赏别人并不容易,当我们没有能力确定自己是被爱的时,我们就不愿去欣赏他人了,因为我们担心他会把爱的感觉全部拿走。所以,也许你的父母内心也有各种各样的恐惧,所以,他们也没有能力给予你欣赏。

你想离开这样的关系,能帮助你的人,实际上只有你自己。你不希望被这样的关系模式限制,就需要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做出一些调整:期待他们改变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改变他人的可能,所以你需从自己开始调整: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必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也不必被他人的情绪所控,因为这也是每个人需要为自己负责的事。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打破一些延续了多年的模式,任何的改变都像一次冒险,你会遇上各种阻力的。你需要在与父母的关系中逐渐独立起来,当你的人格越独立时,你面对他们的责备,面对他们的恼火等等的能力会越强,他们就越难在情绪上控制你,你在生活里也会变得更加自由,当你能自由的生活时,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看到改善的,当这些改善发生的时候,你的父母就可以在与你的关系中学习到一些新的方式,他们也会做出调整,得到改善的。

这很明显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了。

题主你可以试着去了解下,你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以前是怎么养大你的父母的。你会发现,你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对你爸爸妈妈的教育(最起码是其中一方)跟现在你的爸爸妈妈对你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类似的。也就是说,你爸爸妈妈其实是按照你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教他们的那一套教育方式,来教育你。

你有抑郁症,跟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有非常大的关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会缺爱,缺自信心,缺安全感。

你很难改变你的父母,但你能够改变你自己,可以的话,建议搬出来自己住。继续和父母同住的话,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的。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物料家族 »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
分享到: 生成海报

评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